俗话有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。酷热盛暑的夏天,很多人躲到“空调房”消暑。在我国古代,虽然没有“空调”,但古人也有许多低碳、环保的纳凉消暑之所。比方先秦时期的“窟室”、汉代“清凉殿”……
和现代人相同,古人消暑首要想到改造居室环境,制作一个相当于现代带有制冷设备的“空调房”度过夏天。这样的房间,古人称为“夏房”,先秦时期的“窟室”,秦汉时期的“凉房”及皇家的“凉殿”,后来的“冰室”、“凉窖”,都归于夏房。
窟室,算是先秦最盛行的“空调房”。所谓“窟”,字面意思是窟窿,乃现代“地下室”的原始结构。由此可知,先秦年代盛行的窟室,实际上便是“地下室”,但比地下室更考究。
其时有条件的贵族,家里都筑有窟室,夏天一些重要的餐饮活动会安排在窟室中进行。郑国大夫伯有是我国史上有名的“酒鬼”之一,他家就有一间窟室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年》记载:“郑伯有耆酒,为窟室,而夜喝酒击钟焉,朝至未已。”大约意思是,郑国的伯有喜爱喝酒,特别修建了一处窟室,晚上在窟室内喝酒取乐,焚膏继晷。可见,窟室很像是先秦贵族阶级夏天盛行的“文娱空间”。
其时,从华夏的郑国,到南边的楚国,滨海的吴国,贵族们都喜爱在窟室中消暑,窟室也是家居的重要场所。吴国令郎光,即后来的吴王阖闾,在公元前515年的夏天刺杀吴王僚时,便当用了家里的窟室。
就史料剖析,先秦时的窟室又不完满是运用地下冷源的地下室,也有人工冷源。其时高级窟室内会放置冰块,以到达降温、调温的意图。
公元前552年夏天,楚国的令尹子庚逝世后,适宜继任人选薳子冯逃避楚康王录用时,便穿戴棉袍、大衣躺到窟室内的床上,装病不去。大热天里,薳子冯为什么还穿件大衣?本来,他在床下放置了冰块。
冰块,一直是古人消暑降温的重要冷源之一。这种运用天然冷源给房间降温的手法,至少在上古周代时已开端。
在周王的宫殿中,有专人担任为王室采冰,以供夏天运用。《周礼》记载,担任人称“凌人”,手下有80名员工,一般从每年冬季的十二月起,工人便开端收集天然冰块,运至冰窖贮存。这种采冰准则,一直到晚清皇家都存在。
汉代的皇宫里,设有冬夏两用“空调房”。冬季用房叫“温调殿”,夏天用房叫“清凉殿”,清凉殿也叫“延清室”,是皇家最高级消暑用房。从《汉书》记载来看,清凉殿的制冷作用极佳,称“清室则中夏含霜”,意思是盛夏时室内能结霜,描绘房间温度低得如下过霜一般。
室内趁便降温设备也极为奢华。佚名古籍《三辅黄图》“清凉殿”条有这样的记载:“以画石为床,文如锦,紫琉璃帐,以紫玉为盘,如屈龙,皆用杂宝饰之”、“又以玉晶为盘,贮冰于膝前,玉晶与冰相洁”。
石质高级床具自身便是夏用良品,在身边又放置盛有冰块的国外进口玉晶盘。更绝的是,还让侍人站在周围,对着扇扇子。如此这般,多重降温,天然凉快舒适。
遭到汉武帝刘彻宠幸的董偃,便“常卧延清之室”,上述便是董偃所呆清凉殿时的降温摆设。趁便说一下,董偃是刘彻时年50来岁的姑妈、汉文帝女儿馆陶长公主刘嫖的小情人,年纪悬殊30岁左右,这段“奇爱”曾留下“绿帽子”、“主人翁”两个词汇。
唐代夏天带空调的修建,不再叫汉代的“清凉殿”,而称“含凉殿”。“含凉殿”为唐朝皇帝后妃的寝殿,北临太液池,傍水而建,夏天在里面寓居非常凉快。
唐代诗人张仲索《宫中乐》中所谓,“红果瑶池实,金盘露井冰;甘泉将消暑,台殿晓光凝”,所描绘的便是“含凉殿”消夏的情形。
“含凉殿”的制冷手法已很先进,是经过机械设备完成的。《唐语林·豪爽》记载,其时拾遗陈知节给唐玄宗李隆基上疏,李隆基请高力士找他来说话。其时正是盛暑天,李隆基把“办公室”搬到了凉殿,以消暑。陈知节看到,“(李隆基)座后水激扇车,风猎衣襟”。进来后,陈知节被“赐坐石榻”,感觉“阴溜沈吟,仰不见日,四隅积水成帘飞洒,座内含冻。”
这段前史记载的信息量很大。一是在修建规划规划上,“含凉殿”防止阳光照进来,所以显得很阴沉;二是其时已有“电电扇”当然不是用现代的电能,而是水能,用水来滚动扇叶,“水激扇车”,电扇对凉水吹,构成了凉气;三是殿内有循环冷水源,故四边有水往下淌,构成水帘。这是在宫殿的四檐装上水管,把水引到屋檐上。凉水在屋上循环,室内温度天然就下降了,并且降温作用极佳,到达“座内含冻”的制冷作用。
这种“空调修建”,民用称为“自凉亭子”,又称“雨亭”。其时,位置较高的大臣家里都建有这样的“空调房”,时长安市市长(京兆尹)王鉷家,便建有自凉亭子。自凉亭子的降温作用可谓“当夏处之,凛若高秋”。
现代学者考证,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制冷空调技能,并非是我国人创造和最早运用的,它源于拂菻国(东罗马帝国),其时拂菻国的宫殿就带有这种“空调”。假如这个考证事实的话,这种设备当是我国最早的“进口空调”。
宋代,夏天“空调房”得到了进一步改进。人与天然更为调和,皇宫里的夏用修建也更为奢华。
宋代宫中消暑佳处,有复古殿、选德殿和翠寒堂。据《武林旧事》“禁中纳凉”条,这几个当地环境幽静迷人,周围“长松修竹,浓翠蔽日,层峦奇岫,静窈萦深,寒瀑飞空,下注大池可十亩”。
宋代宫中降温规划时髦,相同呈现了带有机械原理的“电电扇”用鼓风机带动的,“鼓以风轮”。电扇对着大厅里摆放的数百盆鲜花吹,“清芬满殿”;在御座两旁,“各设金盆数十架,积雪如山”。
从这个记载来看,宋代的“空调房”除了根本的降温手法之外,还采取了空气净化手法吹香风,以改进“空调房”内的空气质量,这不能不说是空调技能史上的一大前进。
明清时期,皇家宫殿的夏天降温方法也有自己的特征。最特别之处是,房间内呈现了可移动式冷源,有点现代分体空调或冷风机的滋味。这种可移动式冷源,时称“冰桶”,现代人戏称为“冰箱”,但叫“冰柜”或“冷柜”更精确,其实是贮放冰块的柜子,上面镂空,当凉气出孔;中部空间还可贮存食物、冰镇西瓜、冷饮。冷桶后来民间也用上了,还有进口货,称为“洋桶”。
冰桶系木质,其规划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“冰鉴”,冰鉴便是最原始的冰箱。冰桶现在看很简单,但在明清年代可算是高级“家电”了。
上述古代制冷设备,对一般有钱人来说仍属消费不起的奢华品,至于普通老百姓就更别说了。老百姓夏天怎样消暑?民间用不了“电电扇”、用不起“进口空调”,但有土方法。
比较常见的,有像曹操当年在邺城制作大冷库“冰井台”,挖深井收集凉气,即在厅内或是需求的房间挖一深井,上面用盖子盖妥,盖子上凿孔,夏天便有凉气从下面出来,而冬季则有暖气上来,确保厅堂温度相对来说比较稳定、迷人。
在保存下来的明清古民居中,常能看到这种 “土制空调”。如在安徽皖南古民居中,大户人家的厅室里就有这样的“空调井”。并且,其妙处多多,除了能给房间降温,还可作为地下“冰箱”,将食物放进井内保鲜、冷藏。
还有一种方法,在厅室内埋置陶缸,构成陶井,夏天将冰块放置其间,以降温。这种陶井,更像不行移动的冷柜。这种降温方法,1950年考古开掘秦汉宫殿遗址时已有发现,可见前史很悠长,古人用得很早。
挖“空调井”,仅是一种部分降温方法,最直接的是建低温“空调房”,古代民间比较盛行的方法是,制作类似于先秦时“窟室”相同的地下室。这种房间在明代叫“土室”,有点像窑洞,但又不完满是,“土室”类似于地道式修建,各家的土室经过地道相连。
从明人谢肇淛《五杂俎·地部》所记剖析,“土室”冬夏两用,属多功用房,还有防盗防匪功用,“至城近边一带,常作土室以避虏其间,若大厦,尽室处其间,封其地道,固不啻金汤矣。”
“土室”,又称“土窖”,其实便是原始人遗留下来的穴居习俗,至今尚存。除人用之消暑外,也可储物储粮等。
最终要说的是,古代不管贵贱,一般的夏天降温用具是扇子,即使住在“空调房”,也会摇扇子。惋惜的是,现在扇子好像已离咱们的日子越来越远了。